首页 > 诗文 > 高适的诗 > 登陇

登陇

[唐代]:高适

陇头远行客,陇上分流水。

流水无尽期,行人未云已。

浅才通一命,孤剑适千里。

岂不思故乡?从来感知己。

登陇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我这个远行之人,站在陇山坡头,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,心潮为之起伏。

流水没有间断之时,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。

我的才能微薄,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,如今承蒙知己相召,委以重任,于是不辞艰辛,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。

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?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,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。

注释

此诗《全唐诗》题作“登垅”,题下注:“垅,应作陇,诗同。”陇:陇山,在今陕西陇县西北。

陇头、陇上:《全唐诗》作“垅头”、“垅上”,同时又注明应作“陇”。

浅才:微才。通:往来。一命:命即官阶,一命为最低级的官。

适:走、往的意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彭定求 等.全唐诗(上)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:500

2、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107-108

登陇创作背景

 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(753年),是高适应哥舒翰的征召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,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(今甘肃武威)上任途中,登陇山有感而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周啸天 等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.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:202-203

登陇鉴赏

 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。“远行客”是诗人自称。诗人登上陇山之巅,想起乐府民歌《陇头歌辞》:“陇头流水,流离山下。念吾一身,飘然旷野。”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,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。“陇上分流水”既是写实,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。据《三秦记》:“陇山顶有泉,清水四注,俗歌:陇头流水,鸣声呜咽。遥望秦川,肝肠断绝。”诗的第三、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: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。

 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,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。“浅才通一命”,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、充翰府掌书记。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,地位仅仅次于判官。诗人称“浅才通一命”不过是谦词罢了。“孤剑适千里”,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项梁渡淮,信仗剑从之。”结尾两句“岂不思故乡?从来感知己”,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。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,他之所以离乡远行,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。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,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,当时世风,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,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,因此高适说“从来感知己”。“感知己”也仅是表层的一面,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,入幕从戎,一展身手,实现他建功立业、报效国家的抱负。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,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。

 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,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,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,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,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,思想感情波澜起伏,曲折多变。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,是先抑后扬,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,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。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“意调高远”,“深婉有致”,由此诗可见一斑。

高适简介

唐代·高适的简介

高适

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 作品收录于《高常侍集》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其诗作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

...〔 ► 高适的诗(216篇)

猜你喜欢

题曾景山通判寿衍堂

宋代杨万里

人家具庆已燕喜,人家重庆更奇伟。

宜春台上贤治中,妙龄斫桂广寒宫。

可度岭二首 其二

李学一

驰驱终日度深山,何处人家翠霭间。鸡犬数声云外落,峰峦千叠屋前环。

田园杂遝桑麻满,林木青苍鸟雀閒。疑是避秦人尚在,只今世远不知还。

次韵答几道 其五

清代陈宝琛

有子端应胜买田,苇间待汝共延缘。不须灯下吴江雨,相见论诗动隔年。

次韵彦达雨霁

宋代张纲

坐看飞雨激风雷,忽变晴空万里开。残暑暗随檐溜去,新凉频逐树声来。

朱弦奏罢空三叹,白酒篘残尚一杯。病懒怕催诗债急,彊吟狂斐不知裁。

饮酒

清代缪公恩

伏雨连朝长绿苔,一樽时对北窗开。谁云酒是消愁物,往事都从醉后来。

十月一日

宋代曾几

屋角羲娥转两轮,今朝水帝又司辰。

山家尝稻知良月,野径寻梅见小春。